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App(安卓) App(苹果)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这个政策如果出台 职场女性的日子可能会更不好过

职场观察 转载 来源: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18-12-24 23:54 {{clickNum}}

  近期,在鼓励生育的背景下,各地纷纷推出了"二胎政策大礼包"。比如,新疆石河子市今年就升级了鼓励生育二孩政策,延长了二胎产假。产假工资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请哺乳假工资照发,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并计算工龄等。

  产假延长听起来不错,但会不会导致女性在职场上面临更加尴尬的处境?

  职场"拦路虎"

  成功的路数各有不同,很难一概而论,但若仅选取薪资作为参考系数,仍然可以发现中国职业女性的处境。

  《2018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从社会整体来看,中国女性的月平均收入要比男性低22%。而这一差距,在仅统计普通职员而不考虑管理层的情况下,却缩小至4%。这说明,在职场起步阶段,中国男女薪资差距并不大。但在晋升方面,更多的男性得到了更高的职位与薪资,女性和男性拉开了差距。

  机会有限、能力不足等是男女职工都会面对的问题。其中的区别,在于一些"女性特色"的问题。因为婚姻与生育因素而失去求职或晋升机会,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最大障碍。

  从事证券行业的奥莉告诉国是直通车,她和朋友在北京与上海两地面试,都曾被面试官委婉问及今后几年对家庭和感情生活有什么规划。

  而另一位女白领苑子则表示,自己曾遇到过更加不客气的情况,有企业会直接拒绝未婚或者刚刚结婚的女性。"加上二胎开放,基本等于两年半废了。这是HR的原话。"提起那次面试,苑子仍然感觉气愤。

  深圳市妇联、市人社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2015-2017年,深圳女性求职者在面试时被问及"是否有婚、恋情况"的占比为20.19%,而男性为9.30%;女性求职者在面试时被问及"生育情况"的占比为12.87%,而男性为2.33%。

  虽然消除职场性别歧视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政策取向,但在男女生育成本差异悬殊的情况下,为数不少的企业并没有一碗水端平。

  在主观上,婚恋、生育导致的保守倾向也会影响女性的晋升机会。

  郭盛曾表示,在调研中发现,对比女性跳槽与男性跳槽,男性做出跳槽决定会容易很多。"当他(男性)觉得这两个工作大概60%-70%匹配,他就愿意跳槽。女性要高很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女性丧失了很多机会。"

  这种保守的态度还体现在求职的首要考虑因素上。《2018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工作选择中,对于男性职工而言,获得成长和发展是首要的求职考虑因素。而对于女性职工而言,上下班方便则是更多人选择工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进一步细分人群,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在选择上存在差异。数据显示未婚女性在职业成长和通勤方便上的选择比例并没有拉开差距,但已婚女性对上下班方便的诉求则更加强烈。

  数据背后的逻辑是,在经营家庭方面,已婚女性需要承担更多责任,职场女性也不例外。而由此带来的职场观念更加容易使女性升迁动力不足。在鼓励生育背景下,如果相关制度没有跟上,那么这一现象有可能会更加明显。

  如何改变?

  在中国,生育与工作的矛盾牵扯到的范围非常广泛。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职业女性群体,以接近70%的劳动参与率把其他国家女性甩在身后。数据显示,美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58%。而以劳动力优势迅猛发展的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只有28%。

  中国女性的勤奋也并不全然来自于生计,她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野心。纽约工作生活政策中心一项研究显示,76%的中国女性希望在公司内担任高管职位或者最高职位,而这个数字在美国只有52%。

  职场女性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生育与工作也都是女性应该享有的权利。必须二选一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更加完善和公平的职场生育政策,在保障女性权益的同时,也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近年来,探索更加合理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被各地提上日程。

  让企业因此承受损失并不利于女性就业。生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让男性也参与进育儿与护理工作中,有望够缩小男女在用工成本上的差距。

  去年6月,江苏省政府发布文件,提出"男性育儿假"概念。文件规定,女方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受不少于十五天的共同育儿假。加上此前曾以法律形式固定的男性十五天的护理假,男方可享受最低三十天的"产假"。

  虽然此类政策仍在探索,但管理层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有望让生育与工作不再矛盾激烈。

  值得持续关注的是,在各地催生政策落地的同时,对于一些地区有可能延长的产假,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是否都能通过后续政策出台得到保障。想要兼顾二胎妈妈和职场丽人的女性能否得到更好的政策"土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