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App(安卓) App(苹果)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大学生活为何让这么多人感到后悔?

职场观察 转载 来源: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17-09-29 10:16 {{clickNum}}

  编辑:过去,我们曾将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称为“天之骄子”,可现在竟然出现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请大家从原因和危害性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东方晦(撰稿人):一句后悔,再次把近年来备受诟病的高等教育推上风口浪尖,也再次为我们反思大学教育体制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调查获得这个结果未必不是好事:投入与产出不划算,投入了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可收获的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这种最朴实的经济理性肯定会迫使大家对高校教育改革进行更多的探讨。 

  严亮(大学生):蔡元培先生曾说:“政治家是以谋现世幸福为其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而在当下的现实中,我们的大学不仅不能教学生“虑及久远”,就是连政治家那种谋现世幸福的目的也难以实现。教育是底层民众改变自己处境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公平性尤为重要。可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沦为产业化浪潮中的一个重要的赚钱方式,一般民众难以承受的大学学费,却在争论中年年高升,使那些本来贫穷的学生,在倡导自由、平等的大学中,要忍受着因出生地、家庭等带来的种种不公。当他们缴了高额的学费却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时,能认为上大学是很值得的选择吗? 

  东方晦:说得对。大学生毕业后,因用人单位的苛刻、用人制度中的关系腐败、个人兴办实体的种种障碍等,大大降低了底层民众提升社会地位的期望值,这时,他们当然会觉得上大学没多少用处。 

  严亮:爱因斯坦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可在当下,大学生中51.5%的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满意。几年前,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西拉教授,在两校大四年级成绩较好的学生中进行调查时发现,2/3的学生认为大学所开课程、专业等不合理,没学到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成为“和谐”的人吗? 

  燕农(教师):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官方的现实认定,但民间尤其是农村以及贫困地区依然将大学视为“鲤鱼跃龙门”的捷径,这便形成了直接矛盾。与西方国家民众按个人需要选择教育不同,我们则是先选择了教育,再论是否有市场需求,这就势必阻遏着“大众化”理念的民间形成。怎样缩小这样的反差,这个问题不容忽视。祝俊初(教师):大学生没学到有用的东西,学校当然难辞其咎,但学生自己也有责任。大学教育,已是成年人教育,虽不乏必须遵从的硬约束,但并非一切都按部就班。自学色彩浓、自由空间大、自控成分重可谓大学生学习的常态,这就决定了,自我把握得好坏是能否学到有用东西的要因。因此,大学生不能一味地抱怨学校。 

  付瑞雪(职员):这种“后悔论”其实仍然是一种读书无用论,这一感受在小学也很突出。在一些农村,就是政府完全免费进行义务教育,一些农民也不愿意送孩子上学。问其原因,农民会说:“上学有啥用呀。”就是在城市,一些低收入阶层孩子只读完了小学,有的读完初中就不再往下读了。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我国整体国民素质还不算高的情况下,重新出现读书无用论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