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App(安卓) App(苹果)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因为贫困,我就没有自尊?

职场观察 转载 来源: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17-09-29 10:16 {{clickNum}}

东华大学一条有关助学金的规定引来了不少新生的关注。该规定明确:对于享受学校各类资助的贫困学生,如使用高档消费品且被发现弄虚作假或违反校纪校规,学校将全额追回已经发放的资助金。 

  学校为了提高助学金使用安全系数,就剥夺贫困生的消费权、审美权,活动空间和生活自由都要用“低消费标准”量身定做。“消费只能是最简单的,吃穿只能是最便宜的”,助学金成为捆绑贫困生的精神绳索,只有呼吸的自由,没有行动的空间;只有生活的自由,没有选择的空间。有点霸道而残忍。久之,受到更多压力的贫困生更容易成为心理贫困、学业贫困、社交贫困、精神贫困等“多困生”。 

  德谟克利特说:“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是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绝大多数贫困生都不希望把贫困身份在学校公开。可学校的“经济监督”无疑将贫困生的各种贫困信息暴露在了大庭广众之下。大众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另类眼光审视贫困生,贫困生因此会陷入无法自拔的自卑陷阱。贫困生得到经济救助的同时,失去了乐观自信、从容坦然。 

  各类资助都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精神和谐,可如果因为是善意资助就蔑视贫困生权利意识和个性需求,剥夺其话语权和发言权,贫困生表面上接受了资助,也得到了被施舍的感觉,有羞辱感。这种做法一旦成为流行性社会动作,会让扶贫救助成为没有人情味的社会施舍。 

  助学金作为捐资助学的一种形式,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爱,是一种良心和慈善事业,更是一种社会道德责任和救人济世的美德体现。因此,救助更应该从道德层面理解、传承,从善解人意和温情守望进行设计,而没有必要附加太多的功利性因素和不人道、不厚道的硬性规定。 

  资金分配给了贫困生,只要他们自我设计是合理而非不负责任的疯狂消费,就没有必要为他们设定各种框框,用制度羞辱限定他们的消费自由。因为绝大多数贫困生还是能够洁身自好、负责履行的。没有必要因为极个别不负责的个案让所有的贫困生接受精神羞辱。 

  诚然,面对贫困挫折,贫困生需要精神自强,但人的承受能力毕竟不尽相同,正如一位业内人士称:“对于众多的贫困大学生,社会各界理应给予关心与援助,但绝非只要奉献了爱心就可以得到一切正面的评价,因为在助学的过程中,出于对学生人格及自由选择权利的尊重,也应该讲究助学的方式和方法。要让受助者感受到接受资助不是他人的怜悯和施舍,而是生存于社会之中应当享受的一种权利”。解决物质贫困的同时,不忽略他们的精神自尊。诚如是,贫困生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社会温暖阳光下,捐资助学才能走向健康和谐!
顶部